在2024年的秋季,一檔名為《騎時剛剛好》的真人秀節目中,明星江映蓉熱情地向觀眾推薦了一款名為“QIDI Vida”的AR眼鏡。節目中,她幾乎全程佩戴這款眼鏡,稱贊其不僅具備心率監測功能,還能進行視頻錄制、拍照、對講和通話等多項操作。
這款眼鏡出自初創公司「奇點臨近」,該公司似乎正迎來其高光時刻。產品功能全面,已實現量產,并成功吸引了明星代言,簽約江映蓉為品牌大使。然而,正如華麗袍子下的虱子,表面的繁榮難掩背后的困境。
據知情人士透露,節目播出之際,「奇點臨近」的品牌部已被整體裁撤,后續的營銷活動也因此中斷。事實上,當QIDI Vida量產之時,公司的財務狀況已十分緊張。隨著危機的持續發酵,2024年末,有員工在網絡上公開表示被公司拖欠薪資。
目前,「奇點臨近」的業務已無法正常開展,員工數量從巔峰時期的近百人銳減至僅剩包括創始人在內的少數人。愛企查平臺顯示,奇點臨近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在2025年1月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2月18日,公司創始人張慧敏被限制高消費。
張慧敏,這位曾被譽為“華為手機第一位首席科學家、第一位首席架構師”的人物,其創立的「奇點臨近」曾被視為AR眼鏡行業的明星企業。投資方包括愉悅資本、經緯創投、華映資本和阿里巴巴等知名機構。
然而,自入局以來,「奇點臨近」在產品定義、技術路線選擇和預算管理上屢遭挫折。其首款AR眼鏡QIDI ONE試圖切入B端市場,但因重量、續航和兼容性等問題未能獲得大訂單。而針對C端市場的QIDI Vida,盡管定位明確,卻因功能實現不佳和價格高昂而銷量慘淡。
在社交媒體上,QIDI Vida收到了不少消費者的差評,包括在黑暗場景下的使用體驗不佳、不支持速度和導航的常駐顯示、音質差以及軟件bug等問題。公司內部員工也指出,騎行場景下的產品定義可能是一個偽需求,因為騎行速度快,產品問題可能帶來安全隱患。
「奇點臨近」的困境更深層次地源于技術路線上的錯誤決策。公司選擇了更激進的全彩光波導方案,盡管更輕更薄,但技術尚未成熟,成本高昂。為了追求極致的顯示效果和功能,QIDI Vida在重量、續航和成本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AR眼鏡行業自2015年興起以來,經歷了多次起伏。盡管「奇點臨近」趕上了AR眼鏡爆發的小高潮,卻未能抓住機遇。其產品的失敗揭示了智能眼鏡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存在的“不可能三角”——成本、重量和功能無法兼得。
相比之下,一些成功的產品如Ray-Ban meta則選擇了“做減法”的策略,重點打磨少數功能,同時保持較低的售價和良好的用戶體驗。這激發了AR眼鏡廠商對于產品定義的反思。
「奇點臨近」的失敗案例提醒智能眼鏡廠商,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必須注重真實需求和用戶體驗。市場不會為單純的技術進步買單,只會為最終產品的體驗買單。因此,智能眼鏡廠商需要在定義產品時腳踏實地,找到技術與市場需求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