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商業環境中,協作被視為提升效率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否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然而,許多辦公場所的協作效率仍受到嚴重制約,主要問題在于空間與人員之間的割裂,而非單純的人與數據分離。
AI的輸出質量高度依賴于其輸入的質量。因此,AI協作能力的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空間感知能力的缺失,如視覺、聽覺、觸覺等信息的采集質量不足和數據化處理不充分,這大大限制了AI在企業及用戶中的即時應用潛力。
會議作為企業決策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其復雜性涉及空間、人員和數據等多個方面,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難點。同時,會議具有空間屬性,AI的力量需要突破云端和數字屏幕的局限,實現物理空間和數字系統的全面覆蓋。
“在AI參與決策之前,首要任務是確保AI能夠無縫融入人與設備之間。”國內領先的會議解決方案提供商MAXHUB的副總裁陳思炯向媒體透露,目前,無論是SaaS平臺如Teams、騰訊會議,還是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如MAXHUB,都在致力于通過AI技術來消除空間協作的障礙。
MAXHUB近期推出了AI會議解決方案2.0,其核心價值在于“空間智能化”,旨在通過AI技術優化會議場景,進而滿足企業的智能化轉型需求。
隨著全球化辦公的普及,遠程視頻會議已成為主流。然而,由于缺乏面對面的空間場景,視頻會議在信息傳遞上存在明顯局限,如延遲、聲音重疊導致的發言受限,以及非語言線索如肢體和面部表情的缺失,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議程的僵化和理解上的偏差。即便是在面對面的會議中,協作問題也同樣嚴重。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今年3月的一項調查,超過90%的知識工作者表示,會議后遺癥對工作流程或效率產生了負面影響,如觀點難以轉化為行動、會議討論偏離主題、缺乏明確的議程目標和后續執行跟進等。
因此,僅僅具備空間感知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推動空間向智能化發展,實現觀點總結、待辦事項梳理和輔助決策等功能。MAXHUB通過沉浸式會議解決方案,如利用聲紋和唇動識別技術來增強空間內的信息采集,來應對遠程會議缺乏空間感的問題。
空間智能化的下一步,是在空間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技術融合提升AI的輸入和輸出能力,縮小人與人之間在專業能力、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方面的差距,同時貫穿整個場景流程,實現人、場景和數據之間的無縫連接,從而達到人機協同。例如,AI的多模態理解能力可以靜默地將會議內容數據化,并通過指令傳輸到企業所需的辦公場景中。
盡管空間智能化和現有的語音轉文字等工具都旨在連接人與場景,但在技術層面,它們截然不同。真正的空間智能化意味著AI能夠參與輔助決策,甚至主動參會。陳思炯認為,當前階段,主要考驗的是廠商的沉浸式技術積累,如增強AI感知能力。
MAXHUB的AI會議解決方案2.0的優勢在于,其已經實現了跨設備協同和高質量多模態輸入環境,空間場景中豐富的信息維度能夠增強AI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為實時翻譯、關鍵幀提取、會議總結等應用提供更完整、準確、迅速的推理能力,從而幫助企業打造即插即用的會議智能體。
自企業引入“大屏”以來,會議空間經歷了從硬件+數字化工具階段,到多端協同的協作階段,再到認知增強的智能階段。軟硬件是智能化迭代的基礎,引入AI后,會議空間變得更加智能,更接近企業決策的神經中樞。
硬件、模型、應用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技術架構,如何將會議空間內的人機協同擴展到空間之外,挑戰不僅在于AI的認知能力。傳統會議場景通常與辦公生產力脫節,被視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主要原因是會議流程沒有被納入企業的生產力流程中。協作工具鏈分散,會前、會中、會后需要使用不同的協作工具。
MAXHUB的AI會議解決方案利用AI的思考能力和上下文記憶特點,貫穿了會議預約、會議材料準備分析、會中溝通輔助和記錄分析,再到會后的代辦執行,實現了會議場景的一致化表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持續的模型調優至關重要。MAXHUB使用了大量內部真實會議數據來訓練和分析,針對討論會、培訓會、面試等不同細分場景的語義識別理解進行了優化,確保環境感知和信息采集是端到端的,從而無縫融入會議前后的辦公流程中。
陳思炯表示,要讓空間協作打破“空間”限制,在企業中流動起來,單純的技術突破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技術架構有深刻的理解,以及成熟的技術融合能力。MAXHUB將智能空間劃分為四個架構層,從后端到前端分別是決策層、認知層、應用層和感知層,分別對應不同的技術融合。
在感知層,語音、圖像、觸摸、環境傳感器數據采集的精準性和穩定性,不僅考驗設備的質量,還考驗其調度擇優的能力,同樣需要智能化的創新和迭代。認知層和決策層也是如此,不僅涉及調用多模態混合模型和動態知識圖譜,還需要通過實時協作協議、決策路徑優化算法來完成復雜的識別與理解。
憑借國內會議平板“首創者”的身份,MAXHUB推出了AI+PC產品,從會議場景切入企業智能化轉型的全流程,幫助企業將“腦力”釋放到日常辦公場景中,促進員工個人能力的成長。
新質生產力要求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對于大多數只關心“好不好用”而不關心技術原理的企業客戶來說,創造“新質場景”往往比創造單點應用更有影響力。會議作為高價值密度的場景,盡管每場會議的內容、議程和參會人的職業習慣各不相同,但會議空間本身具有跨行業的共性。因此,會議解決方案需要的是場景的縱深,而非行業垂直。
憑借母公司視源股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和AI技術的前沿探索,MAXHUB在高清顯示、人機交互、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了場景化創新。在母公司的研發效率和既有產品能力的支持下,MAXHUB推出了國內相對最完整的會議空間整體解決方案,并能夠專注于開發解決方案,服務客戶的本地部署實例。
過去,各行各業會議中的最大差異在于專業語料庫的不同,這一點在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內也存在壁壘。而MAXHUB AI會議解決方案2.0支持多語言實時互譯、行業術語理解,并能夠結合企業自身的語料庫識別優化專業詞匯,從而解決了會議場景的“跨行業”理解痛點。
這也是為什么,在會議領域深耕八年后,MAXHUB的客戶群已經涵蓋了國內超過80%的五百強企業。據QYResearch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會議解決方案市場銷售額達到了39.23億美元,未來五年年復合增長率為8.7%,市場潛力巨大。然而,包括微軟、Google、Zoom在內的主要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仍以軟件和SaaS為主,產品功能主要集中在視頻會議、文件共享等基礎需求上。
2024年無疑是AI應用的元年。隨著虛擬會議平臺等創新模式的出現,會議空間有望成為AI最早規模化落地B端的場景之一。陳思炯也表示,MAXHUB目前正在致力于從交互體驗的細節上培養企業客戶的智能化協作習慣,從組織端激發AI的協作想象力,而不是強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