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家電市場中,小米的大家電業務如同一匹黑馬,尤其是其空調業務,線上市場占有率迅速攀升,僅次于格力與美的,位列行業前三。這一顯著成績引發了外界廣泛關注,不僅讓人好奇小米空調是否有望挑戰格力、美的的行業地位,也讓人們重新審視小米電視的發展軌跡,探討其是否還能重現昔日的輝煌。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溯小米電視如何從無到有,在短短六年內登頂國內市場的歷程,以及后來為何又逐漸失去領先地位。小米電視的崛起,得益于其獨特的互聯網思維和極致性價比策略。2012年,小米決心進入互聯網電視市場,面對高昂的電視價格,小米選擇了直接推出一款60寸電視,定價4999元,但最初由于供應鏈問題未能如愿。后來,小米采取了折中方案,先從47寸電視入手,并決定打造一臺兼容直播功能的“超級電腦”。然而,這一創新設計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兩塊芯片的融合困難重重,開發過程中團隊多次面臨放棄的邊緣。
在小米電視的發展歷程中,樂視曾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樂視憑借富士康的助力,在產品開發上領先小米四個月,提前搶占市場。同時,作為視頻平臺,樂視在內容上具備天然優勢。小米為了彌補內容短板,挖來了前新浪總編輯陳彤負責內容投資與運營,并通過資本綁定方式快速補齊內容。然而,樂視將電視視為視頻平臺的引流入口,采取了激進的補貼政策,而小米則堅持微利不補貼的策略。最終,隨著樂視資金鏈斷裂,小米電視迎來了逆襲的機會,憑借樂視留下的市場空白,實現了銷量的大幅增長,并于2019年上半年成功登頂國內電視市場。
小米電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小米電視團隊追求極致性價比,從第四代電視開始,主打顯示效果良好且價格適中的55寸電視,與友商錯位競爭。這一策略抓住了供應鏈變革的紅利,小米敏銳洞察到華星光電10.5代屏幕生產線的投產機遇,迅速包下產能,主打55寸電視,將價格壓低至43寸電視的水平。同時,小米電視在營銷上也頗具策略性,通過集中流量拉升銷量,再與電商平臺談判爭取更大訂單,實現了銷量的快速增長。
彩電龍頭企業迅速跟進,推出對應的子品牌以及軟件業務,對小米電視構成了直接威脅。TCL的雷鳥子品牌、海信視像的vidda子品牌,都以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用戶體驗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同時,在存量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彩電結構化升級趨勢愈發明顯,品牌力的競爭成為重中之重。小米電視在品牌力和產品力方面相較于彩電龍頭企業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在面板成本沒有優勢的情況下,性價比策略難以持續。
小米入局造車也對其電視業務產生了間接影響。為了保持集團整體的財務健康,小米不得不對銷售費用加以控制,這對于需要開拓市場的小米家電業務而言無疑是不利的。尤其是在電視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減少廣告等宣傳費用的投放會降低小米電視的市場競爭力。
如今,面對空調業務的顯著成績和電視業務的挑戰,小米電視是否還能重拾往日榮光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然而,行業普遍持悲觀看法。一名資深家電行業分析師指出,隨著行業標準的出臺,電視又變回了一樁純硬件的生意,競爭的焦點回到了硬件素質本身。在這個維度上,小米很難與TCL、海信等有著深厚技術底蘊的老牌廠商競爭。同時,從主觀意愿上來說,小米電視更在乎的是如何提升利潤率和業務的健康度,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場份額。因此,小米電視很難再登頂國內第一,但這并不影響小米在整體家電市場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