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各大企業紛紛尋求快速且穩健的發展路徑。2024年,全球眾多頭部企業已習慣在線上處理主營業務,但面對線上需求的快速增長,如何在保持研發速度的同時,避免業務進度受阻,成為這些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據Gartner發布的“Why Projects Fail”報告顯示,項目規模的擴大導致研發進度成為研發團隊的主要挑戰,管理者在應對延期問題上常感力不從心。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大型企業內部各團隊間職能壁壘高、目標不統一、項目風險難以跟蹤、效率和績效難以衡量,導致研發工作陷入混亂。
為解決這一問題,敏捷開發模式逐漸受到青睞。敏捷開發通過將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聚焦小目標,并通過組織和工具,讓業務和IT在信任中快速迭代。InfoQ數據顯示,中國敏捷開發應用比例迅速提升,2022年已有63%的公司在超過一半的研發團隊中實施了敏捷,相比2021年的55%有顯著增長。同時,僅有敏捷試點團隊的企業占比大幅下降。
麥當勞中國便是敏捷轉型的成功案例之一。為實現IT又好又快的目標,麥當勞中國不僅引入了敏捷工具,還注重業務和IT人員在組織和流程中的磨合,提升彼此間的信任。作為一家大企業,麥當勞中國需要整合多個職能和業務性質不同的團隊,設計適合的考量指標,逐步迭代,最終實現規模化的敏捷。
麥當勞中國采用了一套名為PPSS的敏捷方法論,即Program(項目群)、Project(項目)、Scrum(敏捷框架)和Service(持續支持)的縮寫。PPSS模式旨在管理整體業務計劃,將交付和管理整合,實現長期業務戰略和愿景。其中,Program是實現業務OKR并促進管理模式改變的核心項目;Project通過構建0到1的系統或模塊,實現共同業務和IT目標;Scrum是從IT和管理角度,在2~4周內持續敏捷的方案模式;Service則是IT團隊對項目的持續支持。
在實施敏捷前,麥當勞中國會進行PI Planning(項目群增量規劃),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協調IT和業務團隊的中長期目標。之后,為期兩周的敏捷項目開始實施,業務、產品、開發和BP人員在各環節協作,建立信任。在敏捷流程中,業務部門、Scrum團隊的產品負責人和BP團隊會提前兩周對齊需求背景和業務目標,然后在Sprint階段的第一周分配任務,第二周進行測試和驗收,同時準備下一個Sprint階段的需求。
麥當勞中國的IT部門還建立了System Hierarchy體系,以提升內部敏捷度,更好地適配業務需求。他們將IT資產劃分為System、Module和Service,按微服務架構拆解IT模塊,便于快速執行。同時,還建立了一套圍繞大規模敏捷的衡量體系和培訓模式。
2023年初,麥當勞中國在一次線上穩定性問題后,決定采用更體系化的方式落地、衡量敏捷,實現高質量交付。經過一年多迭代,目前的敏捷成熟度模型主要由“質量”、“效率”和“穩定”三個維度組成,通過11個指標全面度量敏捷團隊。這些指標被集成進DevOps平臺,供團隊實時查看和調整策略。平臺上不僅有指標,還有改進工具,幫助工程師快速改進代碼。
與敏捷成熟度一起立項的,還有面向所有IT團隊成員的培訓、認證體系——MACS認證。該體系分為MAF(麥當勞敏捷基礎)、MSM(麥當勞Scrum Master)和MAE(麥當勞敏捷大師)三個梯度,幫助IT成員了解敏捷知識,接受內外部專家培訓。目前,麥當勞中國已有40多個Scrum團隊,每個團隊都有一個Scrum Master,由研發或測試人員更替擔任。
麥當勞中國給自己的整體敏捷度打分為L4級別,即量化可靠的(跑)。達到這一成績并不容易,剛開始進行敏捷建設時,很多團隊的基礎并不好,有些角度甚至完全缺失。但通過敏捷成熟度模型的引入,研發團隊開始關注之前忽視的指標,如“交付質量”中的“單元測試”和“代碼質量”。現在,大多數團隊都能達到L3~L4水平。
盡管麥當勞中國認為L5級別(優化創新的飛)難以實現,但他們會持續調整指標,提升目標。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麥當勞中國計劃加強MACS認證體系和DevOps平臺的功能,讓成員有更多培訓、分享機會,并加強線上管理功能,讓代碼的上線和各種評比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