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無盡征途中,商業航天領域迎來了又一里程碑事件。近日,美國SpaceX公司的“星艦”成功完成了第五次試飛,其助推器在任務結束后順利返回并實現軟著陸,標志著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為降低火箭發射成本開辟了新路徑。
相較于傳統固體燃料,液體燃料以其高能量密度和熱值成為火箭推進的優選。它不僅能在相同質量下釋放更多能量,提供強大推力,還具備流量控制和推力調節的靈活性,這對于精確控制火箭飛行狀態至關重要。然而,在國內市場,除SpaceX外,尚未有成功發射并回收的液體可復用火箭案例。
在這一背景下,「深藍航天」自2016年成立以來,便專注于液體可回收火箭技術的研發,并已取得顯著成果。其自主研發的星云一號火箭,作為國內首支可回收液體運載火箭,具備2噸級的運載能力和180噸的整體推力,能夠快速維護并實現二次發射,滿足了低成本、高可靠、高頻次的發射需求。
「深藍航天」還在研發更大規模的星云二號火箭,該火箭起飛規模位居當前民營火箭企業所公布飛行計劃之首。星云二號一級采用11臺定制的“雷霆RS”發動機并聯,近地軌道運載力突破25噸級,整體推力超過1000噸,可滿足星網工程大規模群打需求。
“雷霆RS”發動機采用了與SpaceX相媲美的針栓噴注技術,具有高可靠性,能夠產生強大的地面和真空推力,深度節流范圍廣泛,支持多次復用,有效降低了火箭單次發射成本。同時,該發動機采用3D打印一體制造,減少了零件數量,縮短了生產流程。
在融資方面,「深藍航天」自2024年5月啟動B輪系列融資以來,已先后完成多輪融資,累計融資資金超過10億元,目前估值達到約50億元。這些資金將用于加快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推動可回收火箭技術從技術驗證向商業運營轉變。
在產業布局上,「深藍航天」在山東濟南建立了國內占地規模最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測試場,通過集中制造和快速測試,縮短了產業鏈配套半徑,加快了生產制造和驗證速度。同時,該公司還在泰安等地布局了火箭發動機增材制造基地,預計可大幅提升發動機年產量。
據「深藍航天」創始人兼CEO霍亮透露,該公司預計于近期進行新一輪的高空回收試驗測試,星云一號火箭已進入發射倒計時,將在年中擇機發射,執行首次入軌+垂直回收雙驗證任務。而星云二號火箭則計劃于2026年首飛。
投資方遠望創投投資總監朱林表示,深藍航天在可回收液體火箭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展現了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市場潛力。此次投資旨在推動航天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促進航天產業與地方經濟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