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在生物科技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首個關于血管芯片的國家標準《血管芯片通用技術要求》正式在國藥集團動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藥動保”)啟動。這一標準的編號為20243745-T-469,標志著我國在器官芯片標準化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此次標準的制定工作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牽頭,國藥動保作為第二起草單位積極參與。其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技術總師吳永寧研究員擔任了標準的主要起草人,而國藥動保的總經理孫文副研究員、李巖副研究員,以及武漢輕工大學的柳鑫教授,則分別作為第二、第三、第四起草人,共同參與了標準的編制。
據悉,《血管芯片通用技術要求》將全面覆蓋血管芯片的術語定義、外觀要求、組件性能及生物性能,以及構型與尺寸等方面的技術要求。這一標準的出臺,有望在醫療、制藥、食品安全及毒理檢測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國藥動保方面表示,該國家標準的編制不僅填補了我國在器官芯片標準化領域的空白,還將有力推動器官芯片技術的創新、產業轉化以及監管落地。這對于未來器官芯片產業化應用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在國際上,人體器官芯片已成為生物醫學領域的熱點技術,各國都在積極爭奪相關技術、專利和標準。例如,美國在2022年發布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代化法案中,首次將器官芯片和微生理系統作為獨立的藥物非臨床實驗評估體系納入法案,顯示了其對該技術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