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駕駛技術再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一系列相關事件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先是某知名小米品牌的智能產品發生爆燃事故,緊接著又有一名駕駛員在使用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時,竟然閉眼睡覺并將車輛超速駕駛至百公里以上,這些事件無疑暴露了智能駕駛技術在現實應用中的諸多挑戰。
領航輔助駕駛(NOA),作為介于L2與L3級自動駕駛之間的技術,在我國尚未正式落地L3級自動駕駛的背景下,其定義與應用范圍顯得尤為模糊。市場上宣傳的“智能駕駛”功能,往往讓消費者難以分辨其究竟是輔助駕駛還是真正的自動駕駛,這種理解上的偏差成為了潛在的安全隱患。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我國乘用車中已有超過半數的新車配備了L2級組合駕駛輔助功能,滲透率高達57.3%。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日益普及,與之相關的交通事故和爭議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當車輛能夠在特定條件下實現無人駕駛時,一旦發生事故,責任歸屬便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駕駛員的疏忽,還是系統的故障?
在法律專業人士看來,智能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責任劃分,需要依據現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民法典進行。由于智能駕駛汽車的安全性涉及多個主體,包括制造商、銷售商、車主、使用人以及駕駛員等,因此在具體案件中,責任劃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量。專家還呼吁企業應加強對消費者的告知義務,確保駕駛員能夠明確區分組合駕駛輔助功能與自動駕駛功能,避免因誤解而導致的不當操作。
回顧過往的事故案例,不難發現,碰撞發生時車輛的控制權歸屬往往成為爭議的焦點。是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下接管了車輛的控制權,還是智能輔助系統仍在發揮作用?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干預或接管的行為?這些問題不僅考驗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成熟度,也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駕駛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確保技術的安全性與合法性,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