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行業的風云變幻中,萬科,這個曾經穩坐行業頭把交椅的企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動蕩。2021年春節前夕,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曾預言,頭部公司將進一步集中,萬科有望占據總市場份額的8%-10%,并預測整個市場規模將維持在15萬億左右。然而,時過境遷,2024年的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已跌破10萬億大關,郁亮的預言并未成真。
回望三年前,郁亮發表這一觀點時,正值恒大等高杠桿房企風雨飄搖之際,而萬科則以其穩健的經營策略被視為行業“保守派”的代表。然而,三年后,萬科也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2024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將面臨約450億元的巨額虧損,創下了歷史之最。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也讓萬科步入了國資接管的關鍵時刻。
國資背景的辛杰、李鋒、華翠、李剛、韓慧華等人已接管萬科董事會,而趙正陽、肖靜華等核心業務負責人同樣擁有深圳國資系統的背景。與此同時,萬科內部正進行一場大規模清查,2021年后的高管薪酬均在被調查之列,包括通過合伙人渠道獲得的收益。這一系列變動,無疑在萬科內部掀起了軒然大波。
郁亮,這位萬科的老將,自1990年加入萬科以來,便伴隨著公司的成長與變革。從證券和投資崗位上的出色表現,到擔任萬科總經理,郁亮以其沉穩、內斂的性格和卓越的管理能力,贏得了業界的廣泛贊譽。然而,面對如今萬科的困境,郁亮也難掩其內心的焦慮與無奈。六十而知天命,這位即將迎來60歲生日的企業家,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萬科的輝煌歲月始于2010年,當年公司銷售額突破千億大關,成為國內首個千億房企。此后,郁亮逐漸走到臺前,成為萬科對外發聲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樓市上下半場轉換”、“我國樓市進入‘白銀時代’”等觀點,均引發了行業的廣泛討論。然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不斷變革,萬科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郁亮曾推動了一系列內部改革。他倡導的“180計劃”大幅精簡了總部和區域的人員配置,將更多人才派往一線公司。同時,他還推動了“區首輪換”制度,以加強公司的內部管理和人才培養。然而,這些變革并未能阻止萬科走向衰落的步伐。反而,隨著市場的不斷萎縮和競爭的加劇,萬科逐漸失去了其行業領先地位。
郁亮曾試圖通過“小草計劃”等內部創業項目來激發員工的創新活力,但效果并不顯著。同時,基于“白銀時代”的判斷,萬科在拿地和銷售策略上也出現了失誤。從堅守保守風格到盲目追趕市場節奏,萬科的戰略決策顯得搖擺不定。這一系列錯誤決策,最終導致了公司如今的困境。
郁亮在朋友圈中的動態,或許能反映出他內心的掙扎與反思。然而,面對如今的困境,他需要的不僅僅是反思和自責,更需要的是勇氣和決心來帶領萬科走出困境。然而,隨著國資的接管和內部清查的進行,萬科未來的走向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王石與郁亮的搭檔時代已成為過去式。王石以其獨特的個性和價值觀為萬科塑造了獨特的企業文化,而郁亮則以其穩健的管理風格和卓越的執行力推動了公司的快速發展。然而,在如今的困境面前,兩位企業家的輝煌歲月似乎都已成為了遙遠的回憶。
郁亮曾以其沉穩、內斂的性格和追求平衡的管理理念贏得了業界的廣泛贊譽。然而,在如今的困境面前,這些優點似乎也變得蒼白無力。萬科需要的不僅僅是平衡和穩健,更需要的是創新和突破。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努力來實現。
萬科的故事,是房地產行業變革的一個縮影。在市場的不斷變革和競爭的加劇下,曾經輝煌的企業也可能走向衰落。然而,無論未來如何變幻莫測,萬科都需要勇敢地面對現實,積極尋求變革和創新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有望重振雄風,再次屹立于行業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