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圈內,一種新的社交風尚悄然興起——爭相尋求Manus的邀請碼。這股熱潮源自一家名為Monica.im的華人公司,其最新推出的Agent(智能體)產品Manus,在短時間內引發了廣泛關注。
2025年3月5日深夜,Manus的演示視頻突然出現在海外平臺X及合伙人張濤的微信公眾號“潛云思緒”上。視頻中,Manus迅速瀏覽了15份簡歷,不僅給出了排名和候選人簡介,還制定了評估標準,并自動整理成了一張Excel表格。更神奇的是,用戶可以隨時向Manus發出新的指令,它都能迅速響應。
Manus還能自動在互聯網上搜索信息,根據用戶的預算篩選房產列表,其高度擬人化和精確的任務執行能力,瞬間點燃了科技圈的激情。
由于邀請碼是官方定向發送的,盡管數量有限,但用戶試用的熱情卻異常高漲,導致Manus的服務器頻頻宕機。面對這一狀況,Manus團隊不得不在20小時內就在中文社交平臺上做出了回應。
然而,隨著更多用戶開始實測Manus,一些質疑聲也隨之而來。在實際使用中,Manus并沒有展現出演示視頻中的那般機靈。例如,它有時無法正確理解自然語言指令,用戶需要通過多輪對話或復雜的提示詞工程才能讓Manus準確理解意圖。
盡管如此,Manus通過定向邀請碼的饑餓營銷、微信和小紅書上的討論發酵,以及貼著DeepSeek的捆綁傳播,依然賺足了眼球。這款號稱“首款通用AI Agent”的產品,無論是否出自團隊的營銷手筆,都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Monica.im,這家Manus背后的公司,也隨之走到了聚光燈下。Monica.im的創始人肖弘,是一位連續創業者,他憑借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帶領公司在2023年果斷轉向海外市場和AI應用。這一決策讓Monica.im在海外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僅在2023年就實現了1000萬美金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凈利潤達到了300至400萬美金。
隨著海外市場的增長放緩,Monica.im團隊決定將重心轉移到中國市場。2025年,他們推出了搭載DeepSeek的Monica中文版,但并未引起太大波瀾。隨后,肖弘與Monica.im首席科學家季逸超、產品合伙人張濤聯合成立了Manus項目。在短短三個月內,50人的團隊就打造出了這款備受矚目的產品。
雖然Manus在實測中表現并不完美,但它解決了一些用戶“痛點”。許多拿到邀請碼的博主在測評后表示,Manus雖然還不夠聰明,需要人的監督,但它確實能解決部分問題。例如,在演示中,Manus能夠快速分析研報并制作PPT(盡管實際輸出的是文字Memo),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面對用戶的質疑和期待,合伙人張濤坦誠地表示,Manus還只是一個階段性產品,離他們正式想交付給用戶的版本還差得很遠。這一表態并未平息爭議,反而引發了更多關于Manus技術架構和行業前景的討論。
有科技博主爆料稱,Manus接入的是目前編程開發能力最強的模型Claude(部分人認為是最新的Claude 3.7 Sonnet)以及阿里的通義模型,并進行了后訓練。從操作模式上看,Manus通過多個內置Agent協同工作,模擬人去操作虛擬機,完成網頁查詢、表格填寫等工作流程。
盡管這一套技術模式并不新穎,但將多種技術垂直整合本身就是一種技術壁壘。有觀點認為,Manus的爆火不僅歸功于邀請碼的饑餓營銷和“首個通用Agent”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當下行業的現狀:用戶對于能夠真正解放生產力的Agent產品有著迫切的需求。
然而,高昂的推理成本是Agent創業者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據業內人士透露,Manus單任務運行的成本約兩美元,即便是DeepResearch的十分之一,也依然難以支撐規模化運營。如何接住這波流量并證明Agent的造血能力,將是Manus團隊接下來需要直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