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家長們對于能夠解放自己、同時又能高效陪伴孩子學習的智能設備需求愈發迫切。今年CES展會上,一款名為“Ling!”的AI教育陪伴產品脫穎而出,吸引了眾多目光。這款由靈宇宙公司推出的新品,主打“學伴”概念,內置了包括智者先賢、學科名師以及虛擬IP角色,通過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如角色演繹、互動故事和輕游戲等,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互動學習體驗。
靈宇宙的創始人顧嘉唯,同時也是物靈科技的創始人。早在2018年,物靈科技推出的AI繪本機Luka Hero就已在市場上取得了顯著成績,這款具備多感官交互能力的設備,不僅包含英語啟蒙繪本朗讀,還有豐富的英語學習內容,上市僅半年便在京東平臺智能機器人繪本閱讀類產品中銷量領先,用戶好評率高達99.8%以上。
隨著“AI+兒童教育”需求的逐步驗證,兒童智能硬件產品在中國家庭中的普及率不斷提高。從智能手表到早教機器人,從故事機到學習平板,各類智能硬件產品琳瑯滿目。其中,步步高旗下的小天才手表尤為引人注目。這款誕生已十年的產品,不僅進入了全球100多個國家,銷量超過2000萬臺,更是在全球智能手表市場中位列第二,尤其在14歲以下用戶的市場份額中占據絕對優勢。
然而,兒童智能硬件市場的繁榮背后,也隱藏著不少挑戰。一些產品雖然概念新穎,但高昂的成本和低復購率使其難以為繼。例如,美國AI硬件公司Embodied主打的兒童情感機器人Moxie,雖然具備人臉識別、語音交互等功能,能夠與孩子進行簡單的對話和互動游戲,但因單機成本過高、售價昂貴,加之復購率不足5%,最終黯然退場。這一事件給行業敲響了警鐘,讓不少從業者開始反思“情感陪伴”這一概念的可行性。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兒童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已達522億元,但增速已從2019年的35%降至12%,市場正從狂熱轉向理性競爭。在這個賽道中,大廠如科大訊飛、學而思等專注于教育屬性,但缺乏情感化設計;而廣東等地的供應鏈廠商則靠低價鋪量,產品同質化嚴重。真正的差異化在于綁定IP做情感陪伴,而非扎堆教育紅海。
然而,兒童智能硬件產品的設計并非易事。家長對“教育剛需”的執著與兒童對“娛樂屬性”的偏好之間,存在著難以彌合的斷層。艾瑞咨詢的調研報告顯示,近60%的家長抱怨產品“交互體驗不足”,而兒童的使用頻率也隨著年齡增長而大幅下降。市面上的許多智能早教機,雖然打著海量教育資源的旗號,但內容往往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無法滿足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習需求。
一些創業者開始嘗試從兒童的行為和心理邏輯出發,設計更符合孩子需求的產品。例如,通過動態傳感器和IP情感化設計來改善用戶體驗,讓孩子在煩躁時能夠自動切換到“游戲模式”。同時,也有公司開始探索垂直場景綁定,如物靈科技專注于“AI+繪本”的差異化路徑,通過掃描繪本自動生成互動故事,提升兒童的使用頻率。
在供應鏈紅利與內容生態的博弈中,一些廠商開始尋找新的平衡點。他們不再盲目追逐技術參數,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孩子的使用體驗。例如,小天才手表通過構建封閉社交網絡,將硬件轉化為“通訊剛需”,滿足孩子的社交需求,形成了強用戶黏性。這種策略的本質是用極致性價比解決最基本的社交和監護問題。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兒童智能硬件產品也將迎來更多形式上的創新。Gartner預言,2025年多模態交互與無屏設計將成為主流。近年來,已有一些廠商開始基于此開展新的嘗試,如推出無屏故事機,通過觸感反饋模擬“翻書體驗”,以及利用腦機接口優化注意力訓練等。
盡管兒童智能硬件市場持續有人入局,但一些廠商也在尋找新的出路。他們開始轉型女性情感陪伴的賽道,認為成人向需求絕對存在,若AI對話真實性達到一定程度,硬件將不可替代。這一轉變或許預示著未來市場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