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iPhone即將采用屏下Face ID技術的消息在科技圈內引發了廣泛關注。眾多果粉對這一傳聞充滿了期待,他們渴望看到iPhone能夠擺脫現有的“靈動島”設計,迎來全新的形態。然而,這一消息也伴隨著不少質疑聲,畢竟關于iPhone將采用屏下Face ID的傳聞自2023年起就時有耳聞。
回顧歷史,早在2023年4月,就有行業分析師預測蘋果將在iPhone 17 Pro上引入屏下Face ID技術。然而,隨著iPhone 17系列發布日期的臨近,各種泄露信息和供應鏈內部消息均表明,該系列手機將繼續沿用“靈動島”設計,與iPhone 16系列相比并無明顯變化。這一事實使得許多人對屏下Face ID技術的實現時間產生了懷疑。
從技術迭代的角度來看,iPhone 17系列突然引入屏下Face ID技術的可能性確實不大。自iPhone X首次引入Face ID以來,蘋果已經通過多個版本的迭代逐步優化和完善了這一技術。特別是在iPhone 15系列全面普及“靈動島”設計后,蘋果不太可能迅速放棄這一設計,轉而采用全新的屏下技術。因此,許多分析人士認為,iPhone 18系列才是屏下Face ID技術最有可能亮相的版本。
盡管屏下Face ID技術的引入將顯著提升iPhone的屏占比,但這一設計并非完全無孔。根據供應鏈透露的信息,iPhone 18系列將在屏幕上為攝像頭預留一個位置。這一設計引發了部分果粉的不滿,他們認為蘋果只是在“更新”的名義下對現有設計進行了微小的改動。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挖孔設計在iPhone上無疑是一種進步。它將使得屏幕顯示面積更大,同時保留了標志性的Face ID功能。然而,這一設計也使得iPhone面臨了一個尷尬的問題:挖孔靈動島的功能設計已經被部分安卓手機廠商提前采用。
盡管面臨諸多質疑和挑戰,但蘋果的屏下Face ID技術似乎已經接近成熟。根據供應鏈的消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將有更準確的信息傳出。屆時,我們將能夠更清晰地了解這一技術的具體實現方式和效果。
關于屏下Face ID技術的實現方案,目前存在多種猜測。一種方案是采用與屏下攝像頭相同的設計,在Face ID啟動時使對應區域的OLED像素透明化,從而允許紅外結構光穿過。然而,這一方案可能會對屏幕顯示效果和結構光造成一定影響。另一種方案則是讓前攝具備高感度的紅外成像能力,結合AI算法輔助結構光模塊進行人臉成像。這一方案不再要求OLED區域必須變成透明,從而可以減少對屏幕顯示效果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似乎并不打算將挖孔設計作為長期方案。根據曝光的信息,蘋果計劃在2027年的iPhone 19系列上開始使用無孔設計,即將Face ID和屏下攝像頭全部隱藏起來。這一消息無疑為眾多期待真正全面屏iPhone的用戶帶來了希望。
與此同時,安卓手機廠商也在積極研發屏下攝像頭技術。據透露,國內主要屏幕廠商如京東方、維信諾等正在與安卓手機廠商合作預研新一代屏下攝像頭技術,并計劃在2027年年底批量上市。這一趨勢表明,OLED屏幕材質在光學特性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為屏下攝像頭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可能。
在國產屏幕廠商中,京東方憑借其在屏下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有望提前布局iPhone 18系列的供應鏈。天馬、維信諾和華星光電等廠商也擁有成熟的屏下技術方案。這些廠商的技術儲備和創新能力將為2027年的安卓無孔旗艦手機帶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