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入華,引發國內智能駕駛領域震蕩。今年2月底,隨著特斯拉FSD(全自動駕駛)系統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國內智能駕駛企業紛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3月,特斯拉FSD系統表現喜憂參半,一方面在上海陸家嘴誤將公交車道當作超車道,在廣州塔附近因誤判施工警示牌而急剎;另一方面,在日常駕駛中,FSD系統展現出老司機般的熟練度,能夠靈活避讓非機動車,順暢完成掉頭、轉彎等操作,給用戶帶來絲滑體驗。
面對特斯拉FSD系統的表現,業界反應復雜。一方面,特斯拉FSD系統所展現的強大基礎能力和學習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僅憑互聯網上的中國道路視頻片段訓練,就能表現出色。一旦特斯拉補齊在中國的數據,克服“水土不服”,或將成為中國市場領先的智能駕駛系統。在最近的行業論壇上,元戎啟行CEO周光與博世中國區總裁吳永橋均承認,特斯拉FSD V13在端到端智能駕駛技術上領先國內高階系統一個代差。
然而,國內企業并非沒有應對之策。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被視為解決端到端技術短板的關鍵。VLA模型融合了視覺感知、語言理解和動作執行,相當于給車輛裝上了“24k大眼睛”,能夠準確識別路況信息,理解交通標志和行人意圖,做出最優路線決策,并解釋決策邏輯。簡而言之,VLA模型賦予車輛“類人思維鏈”,使智能駕駛從“看圖說話”進化到“閱讀理解”。
周光認為,VLA模型使智能駕駛系統成為“通才”,具備廣泛的場景適應性。只有當系統成為駕駛通才后,才有可能成為駕駛領域的專家,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他將VLA架構視為走向L5級自動駕駛的轉折點,認為其本質是構建時空統一的認知框架,為實現L5級自動駕駛提供底層支撐。
盡管VLA模型前景廣闊,但目前尚未有完全基于VLA的車型落地。不過,國內已有企業在積極布局。理想、奇瑞、吉利和元戎啟行等四家企業明確布局VLA。理想采用“MindVLA”系統,融合多項先進技術,決策準確率領先,但研發成本高昂。奇瑞與華為、英偉達合作,計劃在獵鷹900上實現VLA模型,但落地時間定在2027年。吉利則祭出“全域AI+天地一體”組合拳,試圖以生態優勢碾壓單一技術。
相比之下,元戎啟行在VLA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作為少數投入研發VLA的智駕方案供應商,元戎啟行已經將VLA技術推進到量產階段。預計年中就能看到搭載元戎VLA的車型上路。元戎啟行的發展路線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20年就提出“無圖”智駕概念,2024年端到端技術已落地量產,2025年下一代VLA技術已進入量產階段。
元戎啟行不僅在技術上領先,還已經與高通達成合作,未來有望將VLA模型釋放到更多芯片平臺,支持純視覺和激光雷達版本。這意味著元戎啟行作為第三方供應商,具備強大的兼容性和量產能力。
特斯拉FSD入華,對國內智能駕駛企業構成挑戰,但也激發了行業創新。隨著國內企業加速布局VLA技術,智能駕駛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今年國內搭載VLA技術的車型逐步上路,特斯拉FSD與國內VLA技術的較量將有新的答案。
智能駕駛行業的競爭已經從工程化能力轉變為AI模型的底層能力。國內企業能否在VLA技術的加持下,迎頭趕上特斯拉,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在這場技術競賽中,誰將成為最終的贏家,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