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中關村論壇年會舉辦的一場高端訪談中,中國工程院張平院士就6G技術的未來發展發表了獨到見解。他預測,6G技術的真正元年或將在2030年到來,這一技術的演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5.5G技術的不斷成熟。
張平院士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到2030年,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終端以及智能機器人將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人、車、家”的生活場景,成為信息消費領域的全新增長點。他進一步表示,5G技術的三大核心經驗將在6G的發展中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應用。
在標準與研發層面,張平院士強調,6G需要繼續沿用類似IMT-2030推進組的協同模式,并更加注重基礎理論突破對標準的引領作用。他特別提到了語義信息論的研究,認為這將是6G標準制定的關鍵所在。
技術創新方面,張平院士認為,6G將更加注重垂直場景的應用。他提到,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已經成功驗證了網絡切片的價值,而6G則需要通過更多具體的垂直場景,如“數字孿生人”和“低空交通”等,來推動技術的深度融合和創新。
張平院士還強調了構建國產化生態對于6G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5G毫米波技術的國產化進程已經表明,芯片和材料等基礎環節是技術自主可控的關鍵。同時,語義通信技術的成功應用也為6G的硬件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證明了低制程芯片在某些場景下的可行性。